当前所在:首页>>>>法制日报评论:愿类似悲剧不再发生(2)
法制日报评论:愿类似悲剧不再发生(2)
同情的归同情,法律的归法律。依法对张扣扣执行死刑是他凶残杀人行为所带来的法律后果,与他的个人经历无关。我们可以同情他的不幸,但这种同情要与他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区分开来。把两者混为一谈,必然陷入善恶是非不分的泥潭。
其次,媒体对热点案事件报道要承担社会责任。早在2018年“张扣扣杀人案”刚刚发生的时候,就有媒体在事实不清的情况下,简单地将此案定性为“为母复仇”,这一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舆论,致使相当一些受众为张扣扣打抱不平,这种态度和观点甚至一直延续到现在。
随着越来越多的案情被公开,人们逐渐看清了,这并不是一起单纯的“为母复仇”案,其背后有着相当复杂的原因和背景。在最高法院的死刑复核书中,两次提到张扣扣多年工作和生活不如意,心理失衡。应该说,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清楚张扣扣“为母复仇”的动机,转嫁心理危机、宣泄不满才是张扣扣“为母复仇”的主要原因。但是由于此前媒体对张扣扣“为母复仇”的报道给人们留下了先入为主的印象,已经很难再从根本上扭转了。
当前,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,赢得受众,往往对热点案事件做片面甚至不真实的报道,给公众造成的消极影响很难消除,也往往让司法机关陷入被动。所以,媒体必须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,新闻报道,特别是对热点案事件的报道,要严守客观、真实的底线。
第三,热点案件永远是生动的公共普法课。不可否认,当前,报复泄愤、私力救济,在一些人中依然很有市场,他们把社会当成江湖,打打杀杀,快意恩仇,自以为是豪侠仗义。但是,法治国家、法治社会,不允许滥用私刑,无论有什么恩怨都不是犯罪的理由。
张扣扣案是一个社会热点案件,最高法院最终核准其死刑,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,也无疑让这个案件变成了一堂生动普法课。各地司法机关和普法部门应该以此为契机,进一步强化人们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,让全民守法成为自觉。
凡是过去,皆为序章。随着张扣扣的伏法,此案也划上了一个句号。人们将会继续面对新的热点案件,如何在一个个热点案事件中将法律事实说清楚,将法理说透彻,仍然是新的课题。愿张扣扣案的教训真正为人们所汲取,愿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。
热门资讯
- 银监会重拳出击:网贷信息2017-05-16
- 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答记者2018-01-26
- 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答记者2018-01-23
-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立法工作2018-01-20
-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立法工作2018-01-20
-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重要新闻2018-01-20
- 让惩恶扬善的利剑永不蒙尘(2018-04-12
- 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答记者2018-01-31
- 法制日报:政府公报就应拒2018-04-28
最新加入
- 让老年消费开心又放心:创2019-12-07
- 北京监管连发七文件剑指预2019-12-07
- 深度丨消费税法征求意见稿2019-12-07
- 税收法定再提速 消费税法征2019-12-07
- 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2019-12-06
- 韩正会见美国埃克森美孚公2019-12-06
- 关爱生命,重视环保社区2019-12-06
- 201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京2019-12-06
- 农业农村部召开党组会议强调2019-12-06
相关阅读
- 让老年消费开心又放心:创2019-12-07
- 北京监管连发七文件剑指预2019-12-07
- 深度丨消费税法征求意见稿2019-12-07
- 税收法定再提速 消费税法征2019-12-07
- 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2019-12-06
- 韩正会见美国埃克森美孚公2019-12-06
- 关爱生命,重视环保社区2019-12-06
- 201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京2019-12-06
- 农业农村部召开党组会议强调2019-12-06